今天,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,我們把版面留給了自己。
鐵肩擔道義,妙手著文章。我們,是百色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、編輯。我們用文字、聲音、鏡頭記錄百色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,呈現百色人民的生活百態;我們傳播真善美,弘揚正能量;我們心中有信仰,筆下有鋒芒……我們,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、時代風云的記錄者、社會進步的推動者、公平正義的守望者。我們一直在路上,向光而行,一天一天,一年一年,篤行不怠,步履鏗鏘!
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
□盧 茜
11月8日,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,也是我職業生涯中過的第12個記者節。我很自豪,能以記者的身份,行走在自己的節日里,用心用筆與時代同行。
2012年12月3日,我來到右江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報到,成為一名網絡編輯兼記者。剛剛參加工作的我,沒什么經驗。幸運的是,我身邊是一群溫暖友愛的同事,第一次學習網絡編輯,感受到前輩溫暖的照顧;第一次外出采訪,學到了課堂以外的新聞寫作手法;第一次拍攝圖片,不斷地去摸索構圖、角度……漸漸地,我越來越喜愛這個職業,也堅定了自己最初的選擇。之后,我先后在《百色早報》《右江日報》擔任記者,還做過一段時間的報紙編輯。
作為一名記者,不論在哪個工作崗位,腳下有泥、心中有夢,就是我的初心;增強腳力、眼力、腦力、筆力,是我必達的使命。而正是這份初心和使命,讓我一直熱愛著、堅守著這個職業。
在新時代里,我很慶幸,能用自己的觀察、自己的思考、自己的筆頭,講述百色的故事,記錄百色發展的足跡。12年來,我過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,因為這片紅土地每天都在發展變化——烈日當頭,和建筑工人一起流下汗水;廣袤田野上,和群眾一起感受豐收的喜悅;在城鄉大街小巷的改造中,感受民生改善的幅度;在“四位一體”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中體驗出行的便利;在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現場感受時代發展的磅礴能量……在新變化、新突破、新提升中,見證時代前行。
新時代、新媒體、新傳播環境,是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。我要多學習新技能、新知識、新技術,從筆頭功夫變成“十八般武藝”樣樣精通,更好地記錄每一個動人的瞬間,抓拍下每一幀鮮活的畫面,更好地講述精彩紛呈的百色故事。
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
□阮曉寧
一轉眼,在記者這個行列里,我已經入行整整10年,過了10個記者節。
10年前,剛進入報社的我被分配到新媒體中心,成為一名采編人員。當時的新媒體中心只有4名編輯,承擔著采訪、編輯的任務。隨著新媒體的發展,我們的日常工作從以網站為主,轉向了微信公眾號、客戶端、直播、抖音等,每次直播可觀的觀看數據還有各平臺不斷增加的粉絲數,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。在新媒體中心工作的6年間,我見證了百色新聞網網站和微信的改版、右江日報客戶端的上線,一路看著百色新聞網微信公眾號(現百色融媒微信公眾號)的粉絲數從3位數到6位數,百色新聞網抖音粉絲數從0到如今的56.3萬……其間付出的精力只有自己知道。
作為記者時,我不斷地學習,汲取經驗,努力做到一專多能。記者讓我在變化萬千的生活中看到不同的人生,我努力用鏡頭記錄世間百態,用文字傳遞人間冷暖,深刻地體會到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。作為記者,我很幸運,也倍加珍惜。
4年前因調崗,我成為了一名報紙編輯。在編輯中心,我每天沉浸在文字工作中,我學會了報紙排版、推敲標題、咬文嚼字,收獲滿滿。作為報紙編輯,熬夜上班是常態,中山一路7號右江日報社的7樓,夜晚永遠燈火通明,即便是除夕夜。雖然編輯是一條為他人作嫁衣的新聞路,但我覺得,從一字之師做起,就是能力,就是作為。
10年一路走來,我感到自豪的是:一直在新聞一線,信念仍在,動力依然。10年間,我見證了新媒體的迅猛發展,也見證了傳統媒體的融合重構,更在今年見證了融媒體中心的揚帆起航。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我相信,只要堅持把職業當事業,不管什么樣的舞臺,都能有所作為。
初心如故 奮勇直前
□吳通尉
11月8日,對于一名從事電視新聞工作12年的新聞老兵來說,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。第25個中國記者節如約而至,也祝自己節日快樂。
記得2014年初,我從新疆辭職回來,結束了中國石油塔西南油田公司企業內部電視臺兩年的工作。回到百色后,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,不知道何去何從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。我大學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,機緣巧合中,我應聘進入百色市廣播電視臺,成為一名聘用人員,成了一名記者。
我深深知道,是百色市廣播電視臺收留了當時的我。因此,在平時的工作中,雖然偶爾也會抱怨,但更多的是感恩。我懷著感恩的心去扛機器,去跟進一個個會議,去報道一個個時政活動,去完成一個個民生采訪……
進入百色市廣播電視臺后,我經過3年的努力,考入了電視臺的事業編制,完成了聘用到在編的轉正。入臺10年,同事們給予我許多幫助,如今我已從一名稚氣、熱情、空有一身新聞理論的長發學生,變成一名謙卑、坦誠、不斷進取的新聞老兵。
形勢變遷,媒體融合。作為一名黨媒的記者,我們在致力于內容為王的同時,也注重品牌打造、精準定位目標受眾,推出精品內容,這些都是突圍的關鍵。
現如今,百色市融媒體中心應勢成立,站在全新的平臺上、新的起點上,我將懷著感恩,懷著最初的熱愛,乘風破浪、繼續揚帆起航。初心如故,我將奮勇直前!
不畏挑戰 收獲成長
□梁 曉
如果說,記者是沖鋒在一線的新聞戰士,那么,新媒體編輯則像一個全能型的輔助者。我們每天活躍在各大新聞App、網站,找選題、追熱點,為大家及時推送有用、有趣的新聞。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和快速搶發的要求,時常有無數問題冒出來:快訊怎么“搶”才能更快?平平無奇的標題要怎么改?這個選題有潛在爆款氣質嗎?有時還要給一篇文稿加上各種“狀態”……
作為新媒體編輯,與從前的單向輸出不同,移動互聯網時代必須從用戶視角看問題,以用戶思維做內容,給予用戶情緒價值,增強用戶情感鏈接。融媒體時代,我們堅守“內容為王”的核心,但方式方法日新月異,內容不僅要做優做巧,更要富有創意,追求“熱感、網感、質感”,追求“創新、創新、再創新”。進入這個行業,經常面臨著“痛并快樂”的循環,不知道掉了多少秀發……但是當我們推出的新媒體作品,逐漸有了贊譽和口碑,看到不斷增加的瀏覽量和點贊數,那一刻,好像有個聲音在喊:“扶我起來,我又行了。”
作為融媒時代的新媒體行業從業者,“學習,永遠在路上”,不斷嘗試新的呈現形式,學習新的技術,來場說走就走的外拍……畢淑敏老師曾言,“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,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,不氣餒。”這句話道出了我們新媒體編輯的心聲,希望自己能維持“新”的心態,不畏挑戰,收獲更多成長。
在平凡中傳遞偉大
□唐雅屏
11月8日,我們迎來第25個中國記者節,在這個屬于我們的節日里,我想對所有的新聞工作者說,節日快樂!
今年是我從事記者行業的第4年,與很多前輩相比,我的從業時長還不到他們的零頭,因此,我依舊喜歡稱呼自己為新人記者。作為一名新人記者,每一次的采訪,每一次的報道,都是我學習的機會。
今年的8月,我與同事一起報道了我市一條特別的公交線路——“籮筐專線”。這是一條長達31公里,設有40個站點,每天開行超過32趟公交車的線路,14年來,公交車風雨無阻地穿行在百色市區和右江區永樂鎮、汪甸瑤族鄉。它不僅是一趟公交車,更是村民們通往城市的橋梁。
采訪過程中,我看見村民們將新鮮果蔬裝進籮筐,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期許,坐上23路公交車,進城販賣。他們臉上的笑容讓我深刻感受到這條“籮筐專線”背后的故事和溫度。與村民們的交流中,我聽到了他們對這條線路的依賴和對生活的執著追求……
這些真實而鮮活的瞬間,讓我對記者這一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。記者不僅僅是記錄者和傳播者,更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。我們的筆觸和鏡頭,能夠觸及社會最基層,傳遞最真摯的情感。也讓我明白,作為一名記者的使命和責任,深入生活、深入群眾,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,傳遞平凡中的偉大。作為一名新人,我深知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不僅要掌握傳統的采訪技巧,還要學習新的傳播技術,拓寬知識面,提高專業素養,才能打磨出更多好作品。
在媒體融合中淬煉
□羅 霞
時光荏苒,突然回眸才發現,自己不知不覺中從事新聞工作已有12個春秋。這些年,我參與的新聞報道中,有很多在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、履職盡責的先進人物事跡。
我曾采訪過一位校長,他在大石山里堅守了34年,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,排除萬難,兩度擇址建校;也采訪過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戰場的“八桂楷模”陸秀緞,她創建了田東縣百冠芒果核心示范園和田東縣第一家芒果合作社,帶動林逢鎮東養村及周邊6個鄉鎮2000多戶發展芒果種植18萬畝,推動東養村芒果入選第六批全國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鎮名錄。我清晰地記得,那個得知曾幫助過自己的駐村第一書記犧牲時的學生,撲在老師懷里難過的哭聲;也記得,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發生,市公安局組織民警到外地支援疫情防控,范永科第一個報名,他堅定地說:“疫情不退,我不退!”……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的平凡人,卻都有著不平凡的事跡,演繹出了不同生命的風采和價值。我從他們身上獲得了不畏艱難,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。
所以,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記者,能見證城市的發展,記錄下那些值得銘記的人和故事。如今,百色市融媒體中心成立,未來,我將繼續堅定信仰,努力成為優秀的時代記錄者,為社會傳播正能量,為時代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媒體記者在學習無人機拍攝技術。 □謝 徽 攝
記者在靖西市渠洋湖景區拍攝采訪。□王凌飛 攝
記者在西林縣田間拍攝。 □何 靜 攝
記者在田林縣八渡瑤族鄉采訪。 □黃祝娜 攝
《右江日報》編輯在排版。 □陸軍安 攝
記者在田陽區拍攝番茄產業。 □韋彩坪 攝
原文鏈接:http://epaper.bsyjrb.cn/pc/content/202411/08/content_3473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