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百色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榮盛 文/圖
在百色市澄碧河自然保護區深處,一場跨越億萬年的生命奇跡正在上演。與恐龍同時代的“植物活化石”德保蘇鐵迎來盛花期,雄性孢子葉球如金黃玉米挺拔矗立,雌性孢子葉球似鳳凰冠羽優雅舒展,向世人展示著這個古老物種的堅韌與美麗。
比恐龍更堅韌的“植物幸存者”
德保蘇鐵,這個與恐龍共享白堊紀陽光的古老物種,歷經小行星撞擊、氣候劇變等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,成為極少數存活至今的“植物幸存者”。
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,它的野生種群曾因盜挖和棲息地破壞瀕臨滅絕,目前僅在廣西、云南等地有狹窄分布,是典型的極小種群瀕危物種。
百色市澄碧河自然保護區內的德保蘇鐵移植區。
與恐龍時代的“同伴”相比,德保蘇鐵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。百色市百林林場澄碧河管護站負責人胡鑫告訴記者,德保蘇鐵偏好光照充足卻濕潤的半陰環境,在澄碧河自然保護區,日益向好的生態環境為其提供了理想家園——這里不僅發現了野生蘇鐵類植物種群,遷地移植的千余株德保蘇鐵也在人工呵護下茁壯成長,印證了保護區“天然溫室”般的生態優勢。
遷地保護中的“植物移民傳奇”
2021年,一場緊急救援改寫了千余株被盜挖的德保蘇鐵的命運。它們被遷至澄碧河自然保護區的12畝移植區,開啟了“植物移民”之旅。
經過近4年的適應,這些“移民”交出了亮眼答卷:2022年首次開花,2025年開花數量達126株,較2024年激增52株,創4年新高;成活植株達1298株,新葉抽生旺盛,病蟲害極少,成為國內遷地保護的成功范例。
護林員正在管護德保蘇鐵。
保護區的科研團隊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:針對德保蘇鐵種子結實率低、內種皮堅硬難發芽的問題,通過人工授粉提升結實率,利用河沙埋藏法軟化種皮、打破休眠,成功繁育幼苗1000多株;新建30畝蘇鐵屬植物科研示范園,引入6種新蘇鐵,種群規模從2021年的1200余株擴大至3600余株。
百色市百林林場黨總支書記、場長岑紹榮介紹,如今移植區已成為集保護、繁育、科研、宣教于一體的“蘇鐵方舟”,為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。
藏在“鐵樹開花”里的冷知識
當人們驚嘆于德保蘇鐵的“鐵樹開花”時,殊不知這其實是一場演化的“誤會”。
“嚴格來說,它的‘花’并非真正的花朵,而是雌雄異株的孢子葉球。”胡鑫介紹,雄性孢子葉球呈長柱狀,螺旋排列的小孢子葉布滿花粉囊,成熟時金黃耀眼,形似“金玉米”;雌性孢子葉球則如球狀鳳冠,密被絨毛的大孢子葉兩側著生胚珠,故得名“鳳凰冠”。
德保蘇鐵雄性孢子葉球(即“雄花”)。
德保蘇鐵雌性孢子葉球(即“雌花”)。
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盛花期,藏著德保蘇鐵的“繁殖密碼”:雄花先于雌花綻放,常出現“雄花凋落而雌花未熟”的時間差。但種群內雄株數量遠多于雌株,不同植株的花期錯峰互補,確保總有花粉能與雌花的最佳授粉期相遇,這種“雌雄失衡”的生存策略,正是德保蘇鐵歷經千萬年演化的智慧結晶。今年花期較往年提前,科研人員推測與氣候變暖、降水模式變化密切相關。
百色市百林林場澄碧河管護站護林員黃永安向記者透露,管護團隊對德保蘇鐵生長周期開展精細化監測,每年2月起觀測花期,雄株孢子葉球花期為2月至5月,花謝后持續跟蹤新芽生長,直至11月底新芽成熟時,及時采收植株基部自然脫落的種子用于育苗。
黃永安介紹,5月新葉初萌是管護關鍵期,此時幼葉尚未完全展開,呈蜷曲狀,易遭害蟲啃食,而常規噴藥方式難以精準作用,導致病蟲害防治難度較大,是全年管護的重點攻堅環節。
未解之謎:德保蘇鐵的“前世今生”
盡管在人工繁育和遷地保護中取得突破,德保蘇鐵仍有諸多未解之謎等待揭曉:野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如何?氣候變化對其花期和結實率的長期影響幾何?如何進一步提升種子自然萌發率?這些問題驅動著保護區與廣西林科院、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機構的深度合作。
“我們的目標不僅是‘救活’,更要讓德保蘇鐵‘繁衍壯大’。”岑紹榮表示,下一步,園區將圍繞“深研究、強保護、增數量、擴面積、育人才”五大核心目標系統推進工作,致力于打造集“保護成效顯著、科研成果豐碩、種群穩步擴容、園區規模拓展、人才儲備充足”于一體的特色基地,讓更多人了解這位來自“恐龍時代的老友”。
“當‘金玉米’與‘鳳凰冠’在保護區年復一年綻放,我們守護的不僅是一個物種,更是地球生命演化的記憶。”胡鑫表示,公眾也應積極投身德保蘇鐵保護工作,做到不破壞棲息地、不買賣野生植株、發現盜挖行為及時舉報。
從恐龍時代走來的德保蘇鐵,正用花開講述著生命的頑強與奇跡。在人類的守護下,這場跨越億萬年的“生存接力”,仍在繼續。